海南持續加強普惠性、基礎性、兜底性民生建設,解決好人民群眾“急難愁盼”來源:海南日報 時間: 2025-11-13 08:28:03
我省持續加強普惠性、基礎性、兜底性民生建設,解決好人民群眾“急難愁盼” 織密民生經緯線 齊繪瓊州共富圖 ■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婷 實習生 林紫嫣 在五指山市水滿鄉,“不好意思,我這會兒正帶團呢”是村民鐘斐秋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。她注冊茶坊,帶領游客深入茶園體驗采茶、制茶的樂趣。通過“茶旅融合”發展模式,鐘斐秋不僅拓寬了自己的增收渠道,還帶動周邊10多位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香噴噴的“旅游飯”。 在臨高縣金牌港園區,博厚鎮大雅村村民王少玲正熟練地進行裝配式建筑作業。月收入6500元,還能就近照顧家人,她感慨:“現在村子發展起來了,咱們的日子也紅火了。” 從黎村苗寨到產業園區,從特色農業到現代工業,瓊州大地上,一個個平凡的幸福故事,正匯聚成一部波瀾壯闊的民生發展進行曲。 統計顯示,今年前三季度,海南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30元,同比增長4.5%。尤為亮眼的是,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達5.5%,快于城鎮1.8個百分點,城鄉居民收入比收窄至1.94:1。這一結構性變化,標志著海南在協調發展、共享發展、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。 11月6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工作匯報時強調,加強普惠性、基礎性、兜底性民生建設,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,扎實推進共同富裕。 總書記的殷切囑托,為海南自貿港建設提供了戰略指引,注入了磅礴力量。承關懷而奮起,擔使命而前行!全省干部群眾正踔厲奮發、篤行實干,以更高起點開局、以更大魄力破局,奮力書寫民生改善的嶄新篇章。 
今年10月,由海南省委、省政府主辦的“封關拓新局·四城同辦”校招活動(北京站)在清華大學舉辦,求職者翻看招聘崗位信息。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若龍 攝 構建“大救助”格局 織密兜牢民生保障底線 冬日的暖陽灑進海口市鳳翔街道三峰社區張阿婆的家,廚房里粥香氤氳,生活寧靜而從容。數月前,75歲、無兒無女的她還在為未來憂心忡忡。社區民政專干的主動上門,如同一道暖光,照亮了她的晚年。“阿婆,您符合特困供養條件,我們來幫您辦手續。”如今,每月1110元的基本生活費如期到賬,默默守護著這份歲月靜好。 共同富裕的路上,一個都不能少! 近年來,我省持續完善社會救助制度,為困難群體托起生活底線。今年更是實現里程碑式突破:全省城鄉低保標準統一提高至每人每月850元,特困人員基本生活保障標準提至每人每月1110元,首次實現全省保障標準的城鄉區域一體化,成為全國第四個達成此目標的省份,從根本上消除了社會救助的“城鄉鴻溝”。 同時,我省創新建立低保標準與殘疾人、兒童福利補貼標準的“三同步”調整機制——同步調整、同步預算、同步落實,為社會保障網加固經緯線。 民生保障的溫度不僅體現在基本生活托底上,還延伸至醫療、康復等專項救助領域。 在定安縣龍河鎮鴨塘村,村民鄧女士一家難忘2023年的艱難歲月。一場突發疾病讓這個本不寬裕的家庭面臨48.5萬元的醫療費重壓。就在他們一籌莫展之際,我省居民醫療費用監測機制發揮了關鍵作用。醫保率先報銷31.2萬元,隨后通過“海惠幫”等社會救助平臺的接力援助,鄧女士又獲得8.6萬元救助金,最終自付部分降至8.7萬元。“多虧了醫保和社會救助,讓我們渡過了難關。”鄧女士感激地說。 海南積極構建“城鄉一體、政策銜接、分層分類、綜合高效”的救助制度,推動救助工作從“單一救助”向“綜合幫扶”成功轉型。 這份“綜合幫扶”的溫情,惠及了像張磊(化名)這樣的特殊群體。多年前,張磊因遭受父親去世的打擊而患上精神疾病,其后三次入院治療,病情反復。自從去年11月首次參與海口市潤心服務站康復活動后,他成為這里的“常客”。“在家只能看電視,太孤獨了。來這里有人聊天,還有豐富的活動可以參加。”張磊說,服務站除了開展服藥訓練,還有心理康復、生活技能、社交技能等課程,這些免費活動讓他能夠放松下來,重拾生活的信心。 據了解,我省今年統籌2000萬元資金開展精神障礙患者社區康復服務項目,已在各市縣設立39個康復服務站,累計服務超19萬人次,幫助部分康復患者重返社會,實現就業。 從基本生活救助到專項醫療幫扶,從精神康復服務到能力提升支持,海南正加快構建多層次、立體化的“大救助”體系。海南省民政廳有關負責人表示,將持續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,推動救助模式從“保生存”向“保基本、防風險、促發展”深化拓展,讓民生保障網織得更密、更暖、更牢,切實兜住底、兜準底、兜好底,守護好每一位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與尊嚴。 呵護“一老一小” 托起“穩穩的幸福” “一老一小”是家庭的牽掛,也是社會幸福指數的關鍵標尺。海南聚焦老年人與未成年人的實際需求,從養老照護到兒童關愛,從助餐服務到教育保障,持續織密服務網絡,托起百姓“穩穩的幸福”。 面對日益增長的社會養老需求,海南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、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。 在海口市濱江路,86歲的獨居老人張祥玉家中配備了SOS緊急呼叫器、睡眠監測儀等智能設備,這是海口市家庭養老床位建設試點項目的縮影。上門護理員文麟娟定期為老人提供打掃、理發和陪伴服務,讓安全守護無微不至。 養老服務的溫暖跨越城鄉。在白沙悠然亭頤養中心,70歲老人符炳燦和哥哥開啟了全新生活。他們均殘疾且未婚,入住養老院后,生活有了顯著改善。“這里吃住都好,護理員照顧周到,還有老伙伴一起活動。” 我省連續兩年將養老服務納入省級民生實事,2024年以來新增17個區域性養老服務機構、57個社區養老服務站,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不斷健全。 民生無小事,枝葉總關情! 一頓熱乎飯,看似平常,卻是許多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頭等大事。海南將老年助餐服務作為重點民生工程扎實推進,讓溫暖隨著飯菜的香氣,飄進千家萬戶。 在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營盤村,80歲的符愛花阿婆每天都能收到送餐員送來的營養餐。而在海口市瓊山區道客社區的“社區食堂”,老人們與上班族共同用餐,這里不僅是解決溫飽的場所,更成為連接代際的溫馨空間。 截至目前,全省運營的老年助餐服務設施已達118家,累計服務人次突破50萬。我省通過政府引導、社會參與、多元經營的創新模式,穩穩托起老人“舌尖上的幸福晚年”。 在“一小”方面,海南同樣交出了暖意融融的答卷。 目前,我省在各教育階段為孤困兒童建立較為全面的資助體系,確保孤困兒童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、殘疾學生平等接受教育。同時,全省配備兒童督導員232名,兒童主任3280名,建成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19個、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218個;為著力推動“孤兒醫療康復明天計劃”項目、“福彩圓夢·孤兒助學工程”項目,為孤殘兒童提供更好的就醫助學保障;將“鄉鎮(街道)‘愛心托管站’”列入省級民生實事項目,在全省196個鄉鎮、22個街道實現全覆蓋……從心理關愛,到就醫保障,再到課后托管,我省建立起全方位的守護網絡。 讓孩子上得起學,也要上得好學! 海南省教育廳推出《海南省中小學薄弱學校提升行動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,計劃用三年時間整體提升薄弱學校辦學水平。全省推動優質學校與農村學校、薄弱學校實施集團化管理,確保薄弱學校100%納入集團化辦學。 近4年,我省累計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17萬個,推進集團化辦學實現市縣全覆蓋。截至目前,全省已組建基礎教育集團189個,覆蓋593所學校,培育轉化優質學位47萬個,公辦中小學納入集團化管理比率已達57.9%,推動教育資源布局更加均衡。 未來,海南將繼續優化老年人社會保障、養老服務和健康支撐體系,同時大力推進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,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和城鄉一體化進程,用心用情托起“一老一小”的幸福生活。 
11月6日,三亞市第一幼兒園,小朋友們在教室內做游戲。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程龍 攝 產業就業雙驅動 夯實共同富裕根基 實現共同富裕,產業是引擎,就業是關鍵。海南堅持以產業發展帶動就業擴容,以技能提升優化就業結構,不斷拓寬城鄉居民增收渠道,為共同富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。 近年來,五指山水滿鄉村民鐘斐秋創辦的“祥藍迷”茶坊成為游客體驗采茶制茶的熱門打卡地。她介紹道:“我們不僅接待游客體驗制茶,還集中收購周邊茶青,解決村民銷售渠道。現在茶坊人氣越來越旺,大家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。”在她和鄉親們的共同努力下,茶產業已成為水滿鄉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撐。 五指山水滿鄉坐擁89.13%的森林覆蓋率,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,大力發展茶產業,推動茶旅融合,形成集觀光、采摘、研學于一體的綜合發展模式。2024年,全鄉接待游客52萬人次,旅游收入超4000萬元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脫貧人口人均年收入從2021年的16587元增長到2024年的24073元,年均增長13%,生態紅利真正轉化為了百姓的實實在在收入。 放眼全島:儋州光村鎮創新沙蟲陸基養殖模式,構建“苗種供應+示范養殖+技術指導+產品回收”的幫扶機制,帶動六個沿海村、近2900戶農戶共同發展;海口瓊山區雅秀村依托冷泉芋頭種植與鄉村旅游,實現“特色農業+旅游”良性互動,年銷售額突破百萬元;東方市三家鎮紅草村則從零散養殖起步,建成了全國占比80%的鱷魚苗供應基地,探索出“村集體+龍頭企業+農戶”的共贏路徑…… 我省堅持“全省一盤棋”,科學規劃熱帶特色高效農業、旅游業、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等主導產業,推動形成“一縣一業、一村一品”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。同時,通過政策引導、資金扶持和技術服務,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,完善利益聯結機制,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,實現產業增效與農民增收的良性循環。 在鼓勵產業致富的同時,海南積極開展多元化就業指導,針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等重點群體舉辦專場招聘,開展“訂單式”技能培訓。通過精準幫扶,許多困難家庭重拾信心,獲得穩定收入。 勞務品牌帶動就業—— 海南著力打造“椰字號”勞務品牌,截至目前已培育48個勞務品牌,累計帶動就業65.6萬人。 臨高縣金牌港開發區打造的“瓊筑勞務—金牌住工”成為優質就業的重要載體。“通過培訓學會裝配式建筑技能,現在月收入穩定。”王少玲對生活的變化感到欣喜。 精準幫扶優化服務—— 海南創新培育農村勞務帶頭人、致富能人和鄉村匠人“三支隊伍”,隊伍規模從1717人發展至8219人,帶動就業從2.5萬人次躍升至24.41萬人次。 全省建成261家就業驛站,打造“一刻鐘公共就業服務圈”。各驛站根據市場需求開展靶向技能培訓,如咖啡師培訓、AI應用培訓等,成功推薦大量人員上崗。針對殘疾人等特殊群體,驛站提供精準崗位匹配,助力困難群體實現就業。 海南省人力資源開發局有關負責人表示,下一步,將完善工作機制,加強科學規劃,規范品牌發展,力爭每年新增“椰字號”勞務品牌不少于2個,助更多勞動力憑借一技之長實現穩定就業和增收,為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。 從“一老一小”關愛到社會救助兜底,從產業振興到民生改善,海南正以更大魄力推進自貿港建設,在高質量發展中不斷書寫民生改善的溫暖答卷,讓共同富裕的圖景在瓊州大地上漸次展開、愈發清晰。 (海南日報海口11月12日訊) 作者:責任編輯: 楊子薇
|